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汉黄路12号十大家工业园东区B1栋一楼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关于电力供需形势与发展展望
关于电力供需形势与发展展望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能源工业的中心,电力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和能源协调发展;电力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电力安全、稳定、充足和经济地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安定,人民正常生活的保证。 电力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能源工业的中心,电力的发展必须与经济和能源协调发展;电力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电力安全、稳定、充足和经济地供应,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安定,人民正常生活的保证。五十多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年到2000年,电力总体上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发展,基本上保证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03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达3.91亿千瓦,发电量达1.91万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人均用电水平只有1463千瓦时,仅为2000年世界平均水平2548千瓦时的57%,其用电水平仍然很低。当前,我国电力供应十分紧张,今后我国电力发展的任务也十分艰巨。 

    一、 关于当前电力供需形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电力供应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从我国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可窥知一二。长期以来,我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一直在4800小时以上,只有1999年降到4393小时。但这种发电设备平均利用4300小时左右的电力适当超前状态仅过了一、二年,到去年又出现了全国性的、大面积的、长时间的严重缺电局面,我国22个省、市、区电网相继出现拉闸限电,6000千瓦及以上的机组设备平均利用小时达到5250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达到5760小时,为近十年来最高值。据统计,仅去年下半年,全国拉限电50万条次,拉限电60亿千瓦时。全国缺电最严重的浙江省,去年日负荷率平均已达93%以上,最高已达97.8%,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已达6022小时,其中煤电设备利用小时已达7242小时,全省持续缺电,大面积停三开四,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和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并且造成事故增多,就业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电力紧缺又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百姓议论的焦点。 

    这几年的电力紧缺,其原因客观上说是电力供应不足而需求旺盛。造成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的主观原因是,我们对需求增长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电力供应的基本特征没有准确把握。 

    电力从需求侧来说,我们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到了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的特征认识不足。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我国已进入国民财富快速积累的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加速,由此造成对基础设施、住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大量增加,对房屋、汽车等的消费需求激增,以及出口大幅增长,从而拉动了对钢铁、建材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工业化时期重化工的快速发展,导致对电力等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以及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突增,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的这些规律与特征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更加上政绩观的错位,银行大量贷款的推动而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用电量增速达15%以上,也是始料不及的。 

    电力弹性系数是一个有争议的宏观评价指数。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数据具有很大的分散性,但从宏观和较长的时段来看,电力弹性系数仍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性。从1949年到2000年这50年来看,我国平均电力弹性系数为1.26,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相似。即在工业化时期,电力弹性系数一般都是大于1,甚至达到2.5~3。而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约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电力弹性系数出现小于1的情况。我国的电力弹性系数波动性与分散性可能较国外更大一些,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以来,由结构调整等变动因素,使我国电力弹性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因此有些同志就得出电力弹性系数只能小于1,否则就标志着经济运行出了毛病的结论。也基于这种判断与认识,在安排`十五`计划时,电力装机增长速度就按弹性系数为0.5来校核,所以`十五`电力规划指标中,电力的建设规模都定的比较低。这些无疑都是加剧这几年电力紧张的因素。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提高我们对我国经济和电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另外,从电力供应侧来看,对于电力的不能储备,随发随用,实时平衡,电力建设周期较长等基本特征,如何体现在电力规划与供应安排上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认识不一,因而造成对电力供需形势判断上的差异。例如对`九五`末期电力形势的判断和对‘十五’电力规划的安排上,就体现了上述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和观点上的不同。1997、1998、1999这三年,我国用电增长速度分别降为5.08%,2.8%和6%,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分别降为4760,4500,4393小时,电力弹性系数降为0.5,0.36和0.9,总的来说都比较低,而对于电力设备利用小时4400小时左右,是否合理,就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电力设备是处于比较合理的应用范围内的。电力装机处于这种运行强度下,是符合电力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运行规律的;另一种认为这是电力过剩的表现,发电机组利用率太低,富裕量太大,三年不断增机组也消化不了,于是要努力扩大电力市场,如降低高耗能企业电价,搞城市光亮工程等,同时要紧缩新开工规模,例如三年不开工建设常规火电等,致使一批电厂建设延期,大大加剧了近几年严重缺电的程度。 

    当前这种严重缺电的局面还要延续下去,而今年将最为严重。这从上半年的电力运行情况中已经反映出来了,1~6月按调度快报,全国累计发电量达1万亿千瓦时以上,比去年同期增长18.46%。6月27~29日连续三天,日发电量创历史纪录,29日最高达到62.99亿千瓦时,超过去年7月29日达到的年最高日电量58.72亿千瓦时,预计今年最高日电量可能要在65亿千瓦时以上。 

    今年一季度,全国已有24个省市电网拉限电,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省市;今年一季度拉限电48.5万条次,拉限电量93亿千瓦时,相当于去年下半年的拉限电量。预测今年全年缺电量650亿千瓦时,缺电力3500万千瓦,而且相应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预计又将比去年再增加130小时,达到5380小时,火电设备利用小时预计将达6000小时,均超过历史最高的1986、1987年的水平,如果我们按设备合理利用小时平均4500小时推算,今年全国电力装机的缺口将达6000万千瓦以上。 

    从2001年开始呈现的电力供应紧张趋势,促成了各地电力建设浪潮的兴起,预计到今年全国可以新增装机容量4100万千瓦,明年有可能达6000万千瓦左右,这样预计到明年相当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状况开始缓和,到2006年大约除浙江等少数省份外,电力供应状况基本上得到缓和。 

    但是电力装机供应矛盾缓和之后,可能煤炭供应问题将突出出来。造成当前电力供应紧缺除电力装机供应不足外,也有天气干旱,来水少,气温高以及电煤供应不足等方面原因,特别是电煤供应及运输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去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16石7亿吨(实际上按煤炭联合会的统计,已超过17亿吨),但全社会煤炭库存却降到1.1亿吨,库存仅为20天产量,为近十年来最低水平。到今年3月28日,全国直供电网发电企业存煤仅为736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0.2%,也降到历史最低点,这种情况到6月份后己开始好转。1~5月份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发电厂因缺煤停机发生155台次,累计容量为3169万千瓦。当然,运力不足也是造成电煤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总之,在当前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中,同时存在着煤电运平衡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近些年来电力供需形势及成因的粗略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教训。一是电力发展规划安排中必须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具体来说,即要求在做电力发展规划时,发电设备容量的综合利用小时宜在4300~4500小时之间,这可以作为电力适度超前的量化指标之一。二是电力弹性系数,作为电力规划的校核评价系数,在我国工业化前期,总体来说是要大于1的,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前进,不排除在一些年份是小于1的。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弹性系数将逐渐减少,何时可以小于1,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电力发展规划中一定要做好统一的煤电运平衡工作,电力体制改革后电源规划工作过度分散化与无序竞争状态应当迅速扭转,以确保我国电力工业健康、快速、协调的发展,以适应经济高效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二、 关于对我国的节能潜力和需求侧管理的一些看法 

    我们要高度重视节能、节电,要把节能、节电当作长期的国策,这是基于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少的客观条件和资源、环境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制定出来的。我国当前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转换效率都比较低,节约的潜力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加强能源开发、转换环节以及需求侧管理,依靠相应的政策,调动各方面、各部门的积极性,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我国能源生产、转换与运输的效率低。有研究报告测算,我国从能源开发到运输,储存以及终端利用能源总的利用效率只有10.3%。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首先是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关,即与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过大(达65%以上,世界平均为22%)有关。其二是与我国电气化水平低等因素有关,我国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2000年为12.9%,而发达国家为20%以上,美国一研究报告对20个部门和350种产品及服务行业的统计分析表明,如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用电比重提高2%,则单位能耗可下降18%,由此可见推进电气化,增加电力在终端能源中的比例对于节约能源有着重要意义。三是由于我国能源生产转换装置的效率较低,我国发电设备中机组容量小,老旧机组多,热电联产比重小,煤耗高,厂用电大,线损大等因素有关;四是与用电设备装置的效率低有关,如有调查统计表明,我国电动机平均效率只有87%,而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92%,其它如配电变压器、传范围宽广,从能源的开发生产到转换。运输、储存,以及各行业用电设备装备及管理水平等都与节能息息相关。因此,节能、节电需要全民动员,各行各业都要重视,技术、经济、法律措施都要跟上。 

    但是节能节电的程度,又不能脱离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基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能效与能耗水平是不同的,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节能也是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过程中的节能。 

    一个国家的能效水平或者能源强度,总的来说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联的。具体地说,是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紧密相关的。据世行1996年一个统计研究报告分析,人均GDP为1890美元的中等收入国家,其能效为每消耗1公斤标煤,创造的GDP为0.88美元;而中下等收入人均GDP为1230美元的国家,其能效为1.68美元/公斤标准煤;上中等收入国家,即人均GDP为4540美元,其能效为1.68美元/公斤标准煤;对高收入国家,即人均GDP为25890美元,其能效为3.51美元/公斤标准煤。 

    我国去年人均GDP为1090美元,其相应消耗每公斤标煤产出的GDP为0.88美元,只是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的能源强度按现有汇率计算要比发达国家高4倍,说明我国节能潜力是大的,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我国消耗每公斤标煤产生GDP 0.88美元,是在人均1000美元水平上创造的,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世界各国,平均消耗每公斤标煤只能产出GDP0.6美元。因此,我们在研究节能潜力与能源发展规划时,对节能可以取得的减少能源供应量的大小要进行科学的,不脱离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研究与分析,如果单凭我国与发达国家能耗差距就得出节能潜力巨大,一定时期内,只要抓好节能,不用新增能源供应也可以满足需要的结论是不合适的。 

    关于电力需求侧管理(DSM),现在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特别在电力紧缺、迎峰度夏中,需求侧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但是电力需求侧管理不仅是调峰节荷,移峰填谷,计划用电;需求侧管理不仅是一个临时性的应急措施,它是能源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的具体体现。需求侧管理是人们在电力规划计划中观念与方法的转变,也即所谓综合资源规划方法,把从传统的电力发展就是新增发电厂及增强电网结构的概念扩展为更广泛的资源选择与配置;其基本点是在不影响、不降低人们对电力在质和量上需求的前提下,对于新增需求的最经济、最清洁的解决方案的选择问题;它是技术与经济政策的结合,按照最小成本计划,对投资于节电与投资于发电、输电一样给予利润,同等进行比较,选择投入小、产出大的项目;它需要政府、电力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用电设备制造商及用户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总之,对于需求侧管理要有全面的完整的理解和认识,以求把需求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供更好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关于电力发展展望及建议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在相当长时间内,电力都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在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对于电力的需求更为旺盛,也正是我国电力快速发展,大规模建设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对电力要求其效率更高,更清洁,能源更多样化的时期。 

    对于电力发展的方针,总的来说,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即要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适度发展气电,加快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强电网建设,加大改造力度,大力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电力的适度超前发展,确保电力安全可靠、经济清洁的供应。 

    据从供应与需求、需要和可能等多方面的预测,初步规划我国的电力装机到2020年约在9.5~10亿千瓦之间,发电量在4.3~4.8万亿千瓦时,届时全国人均用电水平为3000千瓦时左右,初步规划大体相当于美国五十年代的水平,需煤炭15亿吨以上,需天然气500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开发率达60%以上。 

    在2020年的9.5~10亿千瓦中,煤电约占6亿千瓦及以上,水电2.5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约2500~3000万千瓦),气电4000~6000万千瓦,核电3600~4000万千瓦,新能源1500~2000万千瓦。在本世纪前20年,我国要新增装机6.3~6.8亿千瓦;再加上老厂的技术改造总计约7~7.5亿千瓦左右的建设规模,平均每年新投入的规模在3500~3700万千瓦之间,另外电网建设规模初步测算,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在30万公里以上,相应变电容量达14亿千伏安;另外还有几乎相同规模的110千伏及以下的输配电网建设。电力建设规模巨大,任务艰巨。 

    (一)关于水电 

    到2020年安排水电2.5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例维持24%~25%的水平,20年内共计增加1.7亿千瓦,年均新增850万千瓦,届时水电资源容量开发率可达60%左右,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开发水平。 

    (二)关于气电 

    对于气电,在发达国家一般比例较高,达19%左右,然而由于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贫乏,在我国化石燃料结构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占的比重只有2.3%,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1%,我国天然气人均占有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4.3%,另外天然气还是重要化工原料,这种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只能适度的应用天然气发电,现安排5000万千瓦左右,还需要加大进口力度,特别是沿海的广东,福建及浙江,上海等进口LNG发电要尽早起动,加快引进速度。 

    (三)关于煤电 

    能源工业以煤炭为主体,以电力为中心,煤电联营一体化发展,使煤电一直成为电力的主体,其装机比例一直在75%左右。但由于受煤的供应量以及环境,运输等条件的制约,对煤电的发展要采取"优化发展"的方针,所谓优化,主要一是采用先进高效发电装置,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减少用地;二是要减少环境污染,推广清洁煤技术;三是优化煤电布局。虽如此,随着煤炭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煤电在电力中的比例也要下降,预计煤电将由2000年在电力装机容量中的74%降为2020年的60%~63%左右,但仍比当前世界平均20%左右大得多。 

    在2020年煤电装机达到6亿千瓦以上,其中煤、电、运的平衡,特别是煤炭的供应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初步测算,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提高新建装机的热效率与老厂的改造之后,使供电煤耗由2000年的390克标煤降到2020年的330克标煤,即电厂的平均热效率由31%提高到37%,按此测算,也要15亿吨原煤,即比现在增加6亿吨。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7亿吨,而到2020年煤产量可能力21~23亿吨,即只能比现在增加4~6亿吨。因此如果产量为23亿吨,则到2020年新增的煤炭全部用来发电,刚好满足,如果是21亿吨,则电煤还缺少2亿吨。总之,电煤供应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当然还有相应运力的落实。 

    (四)关于核电 

    根据我国能源资源状况分析,特别是电源结构分析,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差距除了气电比例差别较大外,水电与新能源总的来说差距不大,2000年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6.1%,只差2个百分点。主要的差别在于核电。世界平均核电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16%,发达国家在20%以上,而我国2000年为1.2%,2002年为2.28%。从发电能源投入量来看,2000年世界平均核能占到电力一次能源投入量的20%,而我国只有1.4%,这是我国能源结构和电源结构中的主要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完全取决于本国资源的客观条件,而是取决于国家的能源与电力发展方针。 

    从上述简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今后我国电力发展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核电比重。作为核电发展方针,以前曾提出过“适度发展”、“适当发展”核电的方针,现在大家一致认为应当改变。如何改,一种即所谓的“积极推进核电发展”方针,这是比以前有所加强,但这种提法仍只停留在思想形态上的“积极”,似仍未付诸实际行动,因此不如改为“加快核电发展”作为方针,更为直接,更能反映客观的要求。 

    “加快发展核电”不仅是电力发展方针,更应是我国能源的一种战略选择,核能不仅是我国能源的重要“补充”,而应是能源重要组成部分;核电的发展不应只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应当在所有缺电及能源短缺的地方,特别是中部既缺能源,运力又紧张,更应当加快发展核电。 

    在电力规划中,2020年核电只有3600~4000万千瓦,这虽然也是基于当前现实出发的无奈选择,但从目前状况看实现3600万千瓦目标也是有许多问题的。要加快发展核电,使核电能在中国电力中占到重要位置,占有相当的比例,真正承担起能源领域减少CO2,排放的重担,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桥梁,那么目前核电发展的现状必须打破,体制和机制必须改革,思想必须要统一,政策必须要坚定,行动必须要一致。 

    设想一下,如果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比重由现在的4%提高到当前世界水平的16%,即我国核电装机到2020年达1.5亿千瓦,那么全国就可减少电煤约4亿吨以上,这几乎等于规划中从2004年到2020年煤炭的全部或60%以上增长量,这对于缓解我国一次能源供应紧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使我国核电到2020年达到1.5亿千瓦,这需要大手笔、大魄力、大决心。虽然是设想,但这不是天方夜谭,不是毫无根据的无稽之谈。实际上类似的计划早在三十年前的法国已付诸行动。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席卷全球。法国是缺能国家,少煤、少油气、少铀,但当时法国政府下决心发展核电,并一次批准建设34台90万千瓦和20台130万千瓦的核电发展总体规划,并坚持下去,用了约20年,建成5000多万千瓦核电,使法国一跃而成为世界核电大国,核电制造强国,使法国的电力供应充足,而且使电价具有竞争力,在西欧成为电力出口大国。法国国土面积只有55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万,就是这样的国家早在30年前就已经做了而且做成功了。30年后的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人多地广的泱泱大国,到2020年还有15~16年时间,一定说上述目标就是做不到,似乎也是没有根据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思想、认识,“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在于决心与信心,在于体制与政策,在于组织和行动。 

    再具体他说,核电的发展,首要的问题在于是否安全,经济与社会接受三个方面。社会接受在我国是没有问题的,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很高,老百姓不反对;安全问题是可以接受的,核电的安全性已为世界正在运行的440多台3.6亿千瓦左右,累计13000多堆年的运行历史所证明,也为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的核电运行所证明,核电是安全可靠的,特别是技术上经过进一步完善的第二代核电技术,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在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具有竞争力的,造价控制在1300美元/千瓦以内,在批量规模建设后更是没有问题的,这就可与目前建设的超临界脱硫火电机组的电价相竞争,如再加上排CO2费,那其竞争力会更强。总之,对于采用国际上第二代核电技术,包括我国自己开发的秦山60万千瓦堆型的核电,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建设,而不仅只限于秦山四期,岭澳二期。 

    第二,加快发展我国核电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国产化。要把引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相结合,逐步实现成套设计、制造建设、调试运行全过程的国产化。要逐步改革现在互相牵制。力量分散的体制,使我国核电从研究开发到设计制造按市场法则,按技术经济内在规律组织起来,合理分工、紧密结合,使核电国产化有一个可靠的高效的组织保证,这方面,法国也好,韩国也好,都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发展核电,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在规模化建设第二代核电站的同时,我们把三门,阳江定为引进的第三代核技术的示范工程,并以尽快国产化为目标,这无疑也是正确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20多年前就与GE公司合作研究并于1991年开始建设第三代先进沸水堆(ABWRI35.6),于1997年投入运行。所以我们现在开始着手引进第三代并不为早,第二代、第三代可以并行不侼,待等第三代技术制造、成套技术全面掌握之后,第二代即自动让位于第三代。 

    建设第二代、第三代核电同时,对我国自行开发的第四代高温气冷堆同时进行示范工程建设,使我国核电技术不断地从一个阶段推向更高的新阶段。使我国核电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技术不断升级,规模与效益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第四,发展核电必须要有政策支持。核电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标志。所以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必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得到各部门各单位的支持,在安全上、环境上、军工上、国际合作上,以及建设资金筹措、银行借贷上,以至于电力系统上网调度上,都要进行合作和给予支持,并且还要同步安排核燃料的生产与乏燃料的后处理等系统设施建设。 

    在核电与电网关系上,应当给予优先上网并在电价具有同等竞争力前提下,优先安排其基本负荷运行,即按其电站可能达到的负荷因子全部吸收电能,这既有利于核电站降低电价水平,又可使核能能源得到最充分的使用。 
通过上述措施与安排,相信我国核电可以得到更快的发展。 

    (五)关于新能源发电 

    对于新能源发电规划中主要是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规划到2020年达到1500~2000万千瓦,其中包括太阳热和太阳能光伏发电160万千瓦左右。对于新能源发电同样也有一个信心问题,即对新能源发电要树立起这样一个信心:总有一天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定可以满足世界上大部分能源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存在的间歇性和能源密度低所带来技术上的难度和问题是一定可以克服的。为了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国家要制订相关支持和鼓励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重点是由国家根据实际成本批准特定电价;所有的电量按国家批准的电价由电网全部吸收;电网吸纳新能源发电所增加的成本要在全电力系统内进行分摊。 

    在技术上说,当前一是要做好资源的勘探及规划设计工作,建立风能资源勘测与科学评估方法,为风电大规模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二是要制订大型风电场等分散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准则和规范,完善风电场接入系统的计算方法,研究风力发电并网的自动化装置和管理技术;三是要抓好大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的相关工作,特别是加快实现600千瓦机组的批量生产及1000千瓦级机组的全面国产化工作,并开展2000千瓦级机组的开发研究。有了这些经济政策和技术装备基础,我国风电等新能源发电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到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甚至更多一些的目标也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0775号